包浩斯是什麼?
包浩斯是一所設計學校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德國成立。這個名字的字面義是「建築之家」(house of building)。它的創立者,建築師華特‧葛羅培(Walter Gropius),希望在設計上和教育上都能與過去一刀兩斷。他聘請才華出眾的老師來包浩斯任教,這些老師則為該校吸引到第一流的學生。
包浩斯的目標是:以適合機器世紀的素樸風格取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設計。包浩斯提出的種種倡議逐漸發展成一項運動。
包浩斯的目標是:以適合機器世紀的素樸風格取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設計。包浩斯提出的種種倡議逐漸發展成一項運動。
包浩斯的所有教師都是從事實際創作的藝術家和設計師。當包浩斯在1933年關閉之後,其中許多人在美國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力。紐約的現代美術館就是以下這些包浩斯教師共同打造出來的。
影響全球二十世紀建築潮流走向的重要學派,讓人不得不首推源自德國的「包浩斯Bauhaus」主義,它強調藝術與技術的實用性結合,顛覆了傳統設計藩籬、走向現代主義。今年2009適逢包浩斯成立九十週年紀念,圖林根邦(Thüringen)的藝文界,將展開各式盛大慶祝活動和包浩斯特展。
1919年,包浩斯設計學院在校長格羅培斯(Walter Gropius)的規劃下,正式於威瑪(Weimar)成立。自此,標榜著「古典主義精神」的威瑪,遂醞釀起截然不同的創新設計思潮,成為包浩斯的孕育搖籃。恰巧地,德國政治史上首次的民主政治體制「威瑪共和」,也剛好在該年成立,因此2009年對圖林根邦而言意義非凡,同時紀念著國家文化和民主演繹進程的90週年歷史里程。
歷史本來就充滿弔詭。今天大家在談論的包浩斯,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抽象的設計形式,而不再有應用實作的精神。九十年後的包浩斯如今成了書店櫥窗裡,各式各樣的文創商品。盛大的回顧展才剛剛在柏林MARTIN GROPIUS BAU美術館(紀念葛羅佩斯的藝術家祖父)展開,接下來還會巡迴到東京以及紐約MOMA展覽。包浩斯最終還是難脫宿命地成為格羅佩斯眼中所鄙視的「純藝術品」。
比較嘲諷的是,柏林前腳才眼不見為淨地「剷除」共產東德遺毒Palast der Republik「共和國宮」,後腳就盛大迎接包浩斯九十週年的到來;殊不知,葛羅佩斯心目中「為人民服務」的包浩斯原旨,日後卻被共產東德奉為建築的經典圭臬。剛被拆掉的前東德「共和國宮」,以及今天東柏林卡爾馬克斯大道上殘留的「KINO INTERNATIONAL」、「CAFÉ MOSKAU」,還有散落在郊區的大量集合板塊建築PLATENBAU;那些極簡的圖案以及線條,小到門把設計,大到樓梯間扶手,甚至是牆壁上的馬賽克拼貼,以及大樓側翼歌頌美好社會主義的浮雕,再再都描繪著當初包浩斯那個所來不及實現的理想烏托邦。
毫無疑問,包浩斯絕對是當代設計思潮裡,最具政治動機的一個美學潮流。從被納粹排擠,到被共產黨擁抱,再到今天被資本主義暗度陳倉為「民主美學」,我們終於明白,原來短短十四年的包浩斯教給我們的不是藝術,而是政治。政治是眾人的事,每個人都要參與;而設計,也是。
比較嘲諷的是,柏林前腳才眼不見為淨地「剷除」共產東德遺毒Palast der Republik「共和國宮」,後腳就盛大迎接包浩斯九十週年的到來;殊不知,葛羅佩斯心目中「為人民服務」的包浩斯原旨,日後卻被共產東德奉為建築的經典圭臬。剛被拆掉的前東德「共和國宮」,以及今天東柏林卡爾馬克斯大道上殘留的「KINO INTERNATIONAL」、「CAFÉ MOSKAU」,還有散落在郊區的大量集合板塊建築PLATENBAU;那些極簡的圖案以及線條,小到門把設計,大到樓梯間扶手,甚至是牆壁上的馬賽克拼貼,以及大樓側翼歌頌美好社會主義的浮雕,再再都描繪著當初包浩斯那個所來不及實現的理想烏托邦。
毫無疑問,包浩斯絕對是當代設計思潮裡,最具政治動機的一個美學潮流。從被納粹排擠,到被共產黨擁抱,再到今天被資本主義暗度陳倉為「民主美學」,我們終於明白,原來短短十四年的包浩斯教給我們的不是藝術,而是政治。政治是眾人的事,每個人都要參與;而設計,也是。
德國穀倉餐館 包浩斯前衛建築風格
位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‧安哈特邦,有座外型新穎的Kornhaus穀倉餐館,因現代建築主義包浩斯(Bauhaus)學派而聞名,餐館所處的城市德紹(Dessau)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,即孕育出這影響後世深重的建築主張。當時的包浩斯學校,培育出許多傑出的現代工藝設計大師,而穀物餐館正屬當代前衛的產物之一。
Kornhaus包浩斯穀倉餐館。
穀倉餐館在1929年時,由建築師卡耳‧菲格爾(Carl Fieger)親手打造,這位建築師曾在包浩斯運動發起人華特‧葛洛培亞斯(Walter Gropius)的身邊擔任製圖員。成功接下這份建案後,遂賦予穀倉餐館獨特的造型,他在大半部的方形主體旁,多加了個純白半圓玻璃屋,俐落簡約的線條,以磚牆結構、和鋼筋混凝土技術架構而成。就現代的眼光看這棟建築,或許毫不驚奇,但若回溯至它誕生的年代,輿論的角度可截然不同了!
建築設計從簡約質樸中保留著包浩斯精神。
寬闊的空間裡,幾乎所有的藝術畫作、幾何地毯、酒吧儲櫃、茶罐、檯燈等物件,皆傳達著20、30年代包浩斯的原創設計理念,即便是餐桌上單純的銀色胡椒鹽罐組,也表現著藝術創意的浩瀚無邊,同時,也微妙地勾起人們潛意識裡的戀物情結!
建築設計本身耐人尋味。
餐館的地理位置很好,就坐落在易北河岸畔,假使從葛根大道(Georgenallee)往河的方向走來,很快便能見到它的小圓屋。回憶過去,早在1850至1870年間,這塊土地上曾有座穀倉,因此「Kornhaus」之名,即意在紀念這段歷史片刻。
除了建築設計本身耐人尋味,餐館提供的餐點也十分精緻,2004與2005年時,德國美食權威媒體「Der Feinschmecker」對此地評予了連續推薦。道地的安哈特風味香腸馬鈴薯濃湯、易北河鮮魚拼盤,麝香草羊排(Lammcarree)、柏林肉丸(Berliner Bouletten)、佐史普利森林特產的酸醃黃瓜、傳統的Soljanka濃湯、以及德式Strammer Max雞蛋燻火腿麵包特餐等,都帶著濃濃的德國料理風格。吃甜點時,那滿溢著紅色水果芬芳與香草醬汁的「Rote Grtze」,令人印象深刻。
包浩斯設計作品圖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